1958:文化领域的农村包围城市.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中国论文-1958:文化领域的农村包围城市 ???在20世纪中国文学流变的历史上,1958年的文艺大跃进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事件。从表面上看,文艺大跃进无疑是荒诞的,但是,作为当代文学流变链条上的一个关键环节,它不仅一点也不荒诞,而且是解决当时文化危机的重要措施和实现文化战略意图的关键之举。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不仅成功地解决了1957年给文坛留下的一系列问题,而且成功地解决了1949年之后中国文学一直面对的一些难题。从知识分子话语的角度考察文学发展流变的历史,文艺大跃进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因为正是在这一群众性的文艺运动中,权威话语与民间话语一道彻底扫荡了残存的知识分子话语,并决定了此后20年文学运动的方向和基本形态。   一   面对1958年的中国文坛,首先使人为之惊异的是大跃进民歌运动。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无论哪一个时代都有大量的民歌。它产生于民众的口头创作,以口头的形式在民间传播,有的因为种种原因而被历史记载,而大多数作品都会很快自行消亡,因为新的创作不断出现,流传于口头的民歌也会不断更新。这是艺术生产和消费的一个自然过程,一代又一代,自生自灭,少为人知。可是,当历史的长河流经1958年,民歌却引起了国家领袖的关注,创作和收集民歌成了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甚至成了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从这年3月开始,毛泽东连续发出指示,要求收集民歌。于是,收集民歌的活动迅速开展起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大规模地收集全国民歌》的社论;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单位立即进行“采风大军总动员”;各省党委或宣传部陆续发出了关于组织收集民歌的通知;全国各地迅速成立了采风组织和编选机构;各地报刊纷纷开辟了民歌专栏……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歌运动就这样地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大跃进民歌运动影响了当时整个文坛。1958年9月2日,郭沫若在《人民日报》发表《跨上火箭篇》,提出文艺也要大跃进,并且呼唤:“文艺也有试验田,卫星何时飞上天?”《文艺报》立即以专论的形式正式向艺术家发出号召,要求“文艺放出卫星来”。《人民日报》、《文艺报》等报刊及时报道了各地收集、创作民歌和文艺大跃进的辉煌战果,并对各地的先进经验进行介绍。一场文艺大跃进运动轰轰烈烈地迅速开展了起来。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之后,我们透过发黄的报刊遥望40多年前的那场运动,仍然能够感受到那种特殊的氛围。作为一场有组织、有领导、自上而下开展起来的文艺运动,它特别引人注目之处有二:   一、对产量的高度重视和极端追求。全国各地都在制订计划,下达指标,象完成钢铁产量和粮食征购任务一样完成文艺创作任务。比如:呼和号特市决定搜集50万首民歌;内蒙全区要搜集1千万首;安徽肥东一个县半年创作民歌51万首;南京市50天中产生群众创作130万余篇;河南省据96个县的统计已有创作组30751个,创作量是上千万篇;许昌一个专区在几个月中就创作了作品316万件;河北省委发起了一个1000万篇的群众创作运动,结果却被保定一个地区全包了……[1]运动轰轰烈烈,作品产量惊人,各种选集纷纷出版。据不完全统计,仅1958年的大半年间,全国省市以上的出版社正式出版的集子就近800种。大量由于纸浆未经漂白到处都是东倒西歪的字迹残骸的蓝灰色再生纸被用于印刷民歌。诗集出版量远远超出了五四以降几十年的总和!   二、对作者数量的高度重视和迅速培养。从当时的各种报导看,似乎有一种撒豆成兵的魔法使中国一夜之间出现了那么多的作家和诗人。田间地头,车间靶场,几乎到处都在赛诗;男女老幼,干部群众,一群群都在进行文艺创作。也许这个民族潜在的能量的确不可估量,重要的是如何挖掘和调动这种潜力,并且将其发挥到极致。在这一点上,1958年是一次空前的尝试。有些地方要求从七八岁的孩子到七八十岁的老太婆都必须完成一定的指标,有的地方提出了“村村要有李有才,社社要有王老九”和“县县要有郭沫若”的口号。山西省提出一年内要产生30万个“李有才”和30万个“郭兰英”;甘肃规划半年产生500名作家,一年出现2000名作家,三年出现10000名作家;河南商丘县委宣传部的总结中说,他们那里出现了大批作家艺术家,“这些农村里的诗人、演员、艺术家,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有的只上过几年小学,更多的是没有进过学校的门,刚摘掉文盲的帽子。”因此,被称为“作家”的人数迅速增长,由1957年的不足1000人,迅速增长到1958年的200000人。[2]   具体的做法正如当时的报刊在经验介绍中所透露的:“起初,有一些劳动群众对民歌创作有自卑感,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不能写,有一些人对于民歌的政治作用还估计不足,因而进展不快。我们就选择了工厂、农村、街道各一个点,首先通过一些普通劳动人民创作民歌的事例,向广大群众作典型介绍,用演唱、展览等方式,大张旗鼓破除迷信,克服自卑感,使大家明白

文档评论(0)

fengyu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