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字的源流及“格物致知”解.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格字的源流及“格物致知”解.doc

格字的源流及“格物致知”解 《大学》中的一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令后世儒家及当今学者聚讼纷纭,两千多年来未能达成共识,究其原因,一是后世之人不知“格”字的本义,二是后世之人为了弘扬自己的思想观点,通过辗转训释以达到六经注我的目的。 一、格、各的源流 ? ???格字的本义,至少在汉朝就已失传,《说文》给出的解释:“木長貌從木各聲”实际已经与格字的本义相去甚远,当然这不能完全怪许公,许公因为无缘甲骨文,他说的文解的字都是依据小篆,所以错解、误解在所难免。 ? ???所幸今天我们能见到甲骨文,利用甲骨文浓重的象形要素,我们要破译格字的本义并非难事。要破译格字的本义,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与之同源的“各”字,所以下面我把《汉语大字典》列出的各时期“格”字和“各”字截图并贴之于下: ? ???从贴图可知,格和各两个字在甲骨文乃至金文时期是同源同形的,其分化是在金文时期。到了金文时期,各与“木”复合,成为了“格”字。 ? ???从贴图我们还可以看出,甲骨文的格字或各字都是基本上是从止从家或从口,也有的另外附加了一个“行”的构件。所以破译此二字的关键在于正确认知甲骨文止字的本义及其在构字中的功能。甲骨文中的止字形如: ,这是一个象形字,它所象的是人的脚板,请看下面的图解: 这与表示手掌的 金文手字(目前尚未确定甲骨文中的手字)相类。甲骨文的创造者们利用这个“止”字中的脚趾的指向,非常形象、生动地创造出了与行走相关的字。 ? ???比如出字: ,下面的“凵”象征家或家门,上面的止(脚板)脚趾向外,表示离家或走出家门。 ? ???“格”或“各”字的甲骨文则是脚趾朝向家或家门口: ,表示回家、到家或归来,这正是“格”或“各”字的本义,“格”、“各”的“来”、“至”之意正是基于此衍生出来的。由于回家是各回各家,于是又引申出了各字的“各个;各自”意(《书·汤诰》:“各守爾典,以承天休。” )及“各别,各不相同”意(宋 王禹偁 《酬种放徵君》诗:“男兒既束髮,出處岐路各。苟非秉陶鈞,即去持矛槊。”)。 ? ???到了金文时期,格、各开始分化,各字加一个“木”作为构件,用以表示以木栅栏或木版将某些东西分隔、分别开来,“格”字因此有了搁置、阻隔之义(《史记·梁孝王世家》:“ 竇太后 心欲以 孝王 爲後嗣。大臣及 袁盎 等有所關説於 景帝 , 竇太后 義格,亦遂不復言以 梁王 爲嗣事由此。”),因作为分隔之用的木栅栏或木版,又起着规而范之的功用,所以又引申出格字的“法式;标准;准则;规格”义(《礼记·缁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 郑玄 注:“格,舊法也。” 孙希旦 集解:“有格則無踰矩之行。”《论语》:“有耻且格”),从格字的规范、标准义,后人引申出了格字的“量度,衡量”义(。《逸周书·五权》:“政有三機五權,汝敬格之哉!” 朱右曾 校释“格,量度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以詩禮之教,格朝廷之人,略無全行者。” 卢文弨 补注:“格,猶裁也。” )……,总之,格字的很多义项都是从各字分化后引申出来的。 ? ?? ?至于各字曾添加的一个表示行的构件“行”(双人旁实际是“行”的简省),或者在加了一个“行”部件的基础上在加一个表示走的部件“止”,原是为了强调其行走之意,但这一方面是多余,另一方面是各渐渐卸载了来、至之意,最终以原形“各”流传下来,主要承载“異辭”(《说文》)的意义。 二、“格物致知”解 ? ?? ?初步理清了格字的源流,下面让我们再来看看《大学》中“格物致知”的本义是什么。 纵观史上大儒关于“格物致知”的解释,按训格字区分,基本上有如下几类: ? ?? ?㈠、训格为“来”、“至”,如此训释的有东汉的郑玄,唐朝的孔颖达、李翱,北宋的程颢,南宋的朱熹等 ? ?? ?㈡、训格为“扞”、“御”,此如北宋司马光等。 ? ?? ?㈢、训格为“穷”,此如北宋程颐等。 ? ?? ?㈣、训格为“修持心性”,此如南宋陆九渊等 ? ?? ?㈤、训格为“正”,此如明朝之王阳明等。 ? ???…… ? ???以上所列,仅仅是历史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格字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解释,其他解释还有很多。如此多的解释,显然不可能都是《大学》作者的本来意思,“格物致知”发展成这种状况也是《大学》的作者根本想象不到的。事实上,一篇文章里的章句被赋予这么多的解释,原文的意思是什么已经根本不重要,原文存在的意义只不过是让更多的后人借题发挥而已,经已不经,书已不书,这就是中国过去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尽管如此,在下还是试图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还原一下《大学》作者的本来意思。至于这样做有无意义,有多大的意义则不是在下所要考虑的,如果实在要找一个这样做的理由,那就是兴之所致吧。 ? ?? ?从上面在下关于格的本义的论述可知,训格为“

文档评论(0)

独孤默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